周星驰在他颇具野心的《喜剧之王》里,借尹天仇之嘴说,“请不要叫我跑龙套的,我是一个演员”。
郭德纲在天津到北京的相声江湖中跑了十多年龙套。就在半年前,他还每每在天桥乐茶园的相声大会里,出场调侃自己是“非著名相声演员”。后来他开始有些名气时,对采访者说,他希望别人评价他是“相声艺人郭德纲”。套用周星驰的句式,郭德纲的自我介绍里,徘徊着一句潜台词,“请不要叫我著名相声演员,我是一个相声艺人”。
相声是什么?中国人好像都知道。都知道的意思是说,反正就那样,没有什么超乎想象力的东西会发生在相声这门“艺术”身上。就好像你早上来到一个国营早餐铺子里,那就意味着你来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必须吃火烧油条豆浆的现实,这铺子里只卖这个,要想得到广东早茶极富创造力的五花八门的惊喜,这里没有。
艺人是什么?我们好像已经忘了。或者说,很多年已经不时兴这个词了。现在时兴的是“演员”、“明星”、“艺术家”、“著名演员”、“著名艺术家”、“大明星”、“大腕”……艺人这个词在当下语境里显得过于含糊,不够响亮,是打把式卖艺的“艺”还是艺术的“艺”?听着让人感到“寒碜”。在很多年以前,艺人也确实是一个苦出身的行当,打小苦练技艺,在不断卖艺的过程中成名成家,没有谁半路出家能成“艺人”的。艺人,这个舍身的行当,在这个速朽的时代里,哪里还能时兴?
有人说了,相声不是已经“新”了吗?我们也在创新啊。郭德纲说得好,“好比厨师炒菜,你可以发明新的菜,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,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,那他娘的谁敢吃啊”。
相声二十多年的“新”历史,就是一个惨不忍睹的“痰桶炒菜”史。尤其是在电视化了以后,相声从了娱乐圈的良,声音艺术拜服于强大的影像媒介威力,相声“艺人”纷纷成为“演员”,抛弃了小剧场的民间生存,彻底放弃与台下互动的即兴语言盛宴,相声的生命力从此衰竭。关于相声的衰竭,在郭德纲出现之前,有一个最便宜的自我安慰说,“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”。
评论